原作者:Jamie Carpenter

译者:Boya. Y

大多数作者的经济学著作都在讨论我们已知的事物,但是格诺特·瓦格纳(Grnot Wagner)却专注于我们未知的部分:尾部风险、黑天鹅事件、未知的未知以及未来。

瓦格纳与马丁·威茨曼(Martin Weizman)合著的新书《气候冲击》(ClimateShock)即将面世,该书探讨了人类影响环境所带来的难以预测的后果。“我读过的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书都在讲已知事物。这本书讲的则是未知的部分。”

在这本书中,两位各自领域的权威共同讨论了一些交织着经济学与环境学的问题。瓦格纳是美国环保协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最顶尖的高级经济师,同是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兼职教授;威茨曼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撰写了无数环境经济学论文。瓦格纳曾是威茨曼的学生,还担任过他的助教。瓦格纳说,能和自己仰慕的老师合作著书实在是意义非凡。


(左:Martin Weizman;右:Grnot Wagner)

虽然有着无比显赫的头衔和令人敬畏的学历,他们却写了一本简单易懂、寓教于乐的书。比如说名为“007”的整个章节都是一个剧本。“你可以因为几个经济学家写剧本这件事大笑不止,”瓦格纳说。“责任都在说故事的人身上,他们要用简明的英语把事情解释清楚。”

升温三摄氏度之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六度之后呢?气温到底会上升多少度?气候变化的后果究竟是哪些?

目前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没有一个严肃的科学家愿意冒险猜测升温六度之后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瓦格纳说。地球各地的升温情况很可能大相径庭,这些差异取决于纬度,两极的温度会升高得更明显(这也是冰盖快速消失的原因之一)。

瓦格纳探讨了那些在他看来不可避免的沿海城市内迁问题,比如说将纽约迁至海拔高一些的地方。成本较低的方案是在几百年里慢慢地迁移这个城市,而成本昂贵的方案则是在几十年间完成内迁。直到近几年为止,纽约市几乎每隔百年都要遭受一次大型风暴袭击。而仅仅在过去几年里,纽约就连续两次遭遇“百年难遇”的大风暴。“我也不知道下一轮‘桑迪飓风’级的风暴会何时来袭,”瓦格纳说,“但是绝对花不了一百年时间。”

最新的预测显示:在五十年内,风暴的频率会提升,而风暴的海岸效应则会随着海平面升高而更加严重。这些气候模型的预测,相较于个人对未来的预测,看得更远,基于内在趋势的预测结果包含了相对安全的和更加危险的后果。“如果我们清楚地了解未来,就会知道要做什么准备,但是我们并不清楚,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了。”

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并且增加气候系统中的热能。之前从未受极端气候困扰的社区现在可能要面临更凶猛的风暴。我们也许有理由开始猜测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后果将会如何影响沿海地区了——而且“各种预测的均值就已经够糟了。”当这些反应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互相作用,我们就更难精确地预测后果了,但是瓦格纳指出:无论怎么变,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某一地区风暴频率增高之后,其未来的气候模式会是什么样子?在各地有哪些粮食能够生长?水资源的获得情况及其质量呢?我们的忧虑不能仅限于这些气候问题的直接影响,还应包括各种间接影响。这些变化会怎么影响鸟类、昆虫和植物?如果一个物种无法适应这个新世界,这对食物网或者整个生态效益有将是怎样的影响?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我们很难准确预测各个事件如何相互影响。

我们当然需要就这些问题进行调查,但是根据瓦格纳的说法,在很多方面我们都偏离了重点。已知的部分已经非常糟糕了。只是在我们抱怨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之前,还有时间采取行动将损害降到最低。

“将气候危机和最近的股市崩盘相比是个不错的想法。”问题都在于:利益私有化,成本社会化。当然两者还是有着决定性的不同:气候危机中不存在“紧急救助”,不存在那一笔可以重设环境状况的资金;等上一辈子也不可能。

同时,情况也慢慢有所好转。虽然过程缓慢,但是碳污染控制确实逐步覆盖了全球。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得到施行;中国也开始了相关实验,并将于明年建立全国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制度。印度征收燃煤税,尽管它依旧依赖燃煤,却正在快速发展太阳能。

欧盟针对碳排放早就有了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制度。瑞典每吨二氧化碳收一百五十美元税,因此瑞典的电力行业大都具备脱碳技术。瓦格纳认为瑞典的这种脱碳发电要归功于经济学里的需求效应:一旦价格上升,需求就相应下降。

加利福尼亚作为美国环境运动的领袖,要限制85%的温室气体。在加拿大,哥伦比亚的碳排放税收效良好。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类似的制度将会带来很多益处。“污染并不是免费的,只是我们曾经把污染的成本社会化。我们从不敢想象就那样把垃圾丢在街上,我们得花钱雇人收垃圾。污染也一样:碳污染要合理收费。”

尽管国家政策收获不小,瓦格纳也鼓励个体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掀起了一个方向正确的势头。然而,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担心如何寻找正确的动因。任何一个节食过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你去健身房好好锻炼一次,但是之后奖励自己一片饼干。因为你做出了唯一的行动,就不太在乎这个行动的后果了。(哥伦比亚环境决策研究中心将人类的这种怪癖囊括进了他们对行为变化和社会的远见卓识之中,这一效应名为“单效偏见”。)

瓦格纳担心人们做出了小改变,比如使用热水壶而非一次性水杯,却忽视了大画面,比如为更强硬的气候政策投票。“如果你每天做的小事能够引发更大的行动,那当然很棒。但是我担心的是:做这些小事让我们分心,忽视真正有必要的事情。最终还是回到了寻求正确动因的问题上来了。

地方试图减少塑料袋使用的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做了各种尝试,从命名化到污名化,告诉小孩要多多回收,我们做了很多。在爱尔兰和华盛顿,真正起效的方法是塑料袋收费。这种收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名义性的,但它就是起效了。”

华盛顿市执行塑料袋收费制,旧金山市和奥斯丁市干脆全面禁止塑料袋的使用。纽约市已经和当地组织一起做出了重大行动,瓦格纳特别注意了那些新的单车道以及城里的单车文化,但是还有进步空间。塑料袋收费很容易施行,同样的,一条不错的货车法规就能轻松减排。

瓦格纳自己尽可能地过着低污染的生活,但他同样了解这种行为的局限性。瓦格纳之前出版过一本《但是地球会注意到吗》(ButWill the Planet Notice?),书皮内页里是作者简短扼要的自传,他诙谐地写到:“他不吃肉,不开车,也非常清楚这种选择就是在做无用功。”

“无论如何,回收和不吃肉的行为都会让你过上最具环保意识的生活,”瓦格纳说,“但是不要自欺欺人。最终还是要给我们中的其他人寻找正确的动因。这需要我们将利益和成本私人化。对碳排放合理收费,同时解决问题。这才能让我们避免最糟糕的未知状况。”


看完了这篇文章,你是否迫切想阅读《Climate Shock》?这本著作将在2015年3月出版。关注 北京城市云图 的微信公众号并发送你的邮箱,我们会将《Climate Shock》英文版的抢鲜阅读章节发送给你!

通过纽约城市云图(平行刊物)的帮助,我们有幸联系到了《Climate Shock》合著者之一Grnot Wagner。如果你看完文章后,有想法和疑问想要请教这位高级经济师,请关注 北京城市云图 的公众号并发送你的问题。收集问题后,我们会以邮件的形式与Grnot教授沟通!

Ask an economist!问问经济学家吧!

©Beijing City At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