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http://smg.photobucket.com/

Photo Credit: http://smg.photobucket.com/

第一作者:胡琬莹

第二作者:黄彦延、杨希、胡雨卉、赵丽波

 

  • 背景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话剧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历经几百年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看话剧的传统培养出了一代代的观众,而这些观众的审美需求又促进了话剧的发展。

当今社会,随着电影电视业的蓬勃发展,话剧似乎离大众来越远,不仅看话剧的人正在减少,许多话剧演员也开始投身影视剧产业,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大有式微之势。话剧从大众的娱乐形式渐渐走向小众,这种表面上的式微是不是真的说明话剧已经不适合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了?话剧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在当代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它的未来又该如何发展?出于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本项目组将剧场和话剧的关注度作为了我们的 研究对象。

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的文化产业也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在北京城区,有不少的话剧院,不同的话剧院也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推广着话剧,但在有着千万人口的北京,话剧是否真正存在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北京拥有为数众多的大中学校,即使是在话剧推广程度极高的北京,大中学校的学生是否能经常性地接触话剧?学生们又如何理解话剧?剧院的生存情况如何?话剧的推广面临哪些困难?由于考察北京的情况对于研究话剧的普及程度和关注度最有代表性,因而,本项目组将北京市做为我们的考察对象。

 

  • 调查过程

1高中问卷调查

高中的问卷调查,项目组主要对广渠门中学和人大附中进行了调查。每个学校发放了45份问卷,在高中的三个年级中每个年级设置了15份问卷进行了随机调查。调查问卷一共设置了12道题目。分别是:请问您一年看几次话剧?请问学校有组织话剧表演吗?你觉得语文课上老师对话剧的介绍是否足够?您觉得看话剧与课业学习有什么关系?您关注话剧的动向吗?请问下列话剧您经常去或者去过哪些?您喜欢的话剧类型?请问下列剧作家您比较喜欢或了解哪位?您喜欢看话剧的原因?您觉得话剧的长度在什么范围您觉得合适?你希望北京话剧在哪方面多做改进?您希望北京话剧在哪些方面多做改进?

2大学问卷调查

项目组共选取了十二所高校,其中包括七所985、211大学和五所一般院校。选取的985、211院校是: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选取的一般学校代表是: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项目组的成员在这十二所高校每个学校都投放了60份问卷,问卷内容涉及11道选择题和一道对剧场的建议题。这11道选择题题目如下:请问您一年看几次话剧;请问学校有组织话剧表演吗;您关注话剧动向吗;请问下列剧院您经常或者去过哪些;您喜欢的话剧类型;请问下列剧作家您比较喜欢或了解哪位;您选择看话剧的原因;您觉得目前北京话剧票价合理么;您觉得话剧的长度在什么范围您觉得合适;您觉得目前话剧在学生中的受众率高么;您希望北京话剧在哪些方面多做改进。项目组的成员到高校随机发放问卷并填写回收,然后进行统一的数据统计以及分析。

3剧场访问调查及实地调研

为了更加了解剧场的运行状态,本项目组成员走访了繁星戏剧村、开心麻花剧组和首都剧场,与剧场工作人员进行了现场采访,同时通过网络采访了77剧场的工作人员,并到海淀工人文化宫、北京国话先锋剧场、国家大剧院进行实地调研。

采访涉及的问题主要有“观众的受众年龄分布?票房情况如何?每年上演的话剧的数目?有没有针对大、中学生的专门的话剧宣传?是否期待有针对大中学生的话剧措施?”、“哪种类型的话剧更加受欢迎?剧本、演出的来源是什么?演职人员的人数及管理情况如何?对于上演后效果不如人意的话剧怎么处理?”“您怎么看待阅读经典话剧剧本与到剧院亲自看话剧?”、“如何理解‘小剧场’、‘大剧场’”、“针对近年话剧市场上的热点事件(如:白蛇在香港、沈阳推出10余部小剧场话剧)怎么看待?”、“从剧院的角度,对大中学教育有什么建议?”等相关问题。

 

  • 调查结果分析 

1.高中调查分析

(1)高中生观看话剧次数

项目组对高中生每年大约看几次话剧进行了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观看“0次”的占了67%左右,“1次”的不到20%,约为17.33%,2-5的约为1.33%,5次以上也只有5.33%。可以看出,即便是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孩子,社会文化等客观条件比其他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孩子相对优越,仍有很多同学并没有看过话剧。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如果没有家长的带领或者学校组织,接触话剧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其重点还是在家长和学校的影响和引导。

(2)学校对话剧表演的组织情况

项目组设置了“经常组织”、“有时组织”、“不组织”、“不清楚”四个选项。学生们选择的状况分别是5.33%、44%、9.33%、20%。从学生们的选项可以看出,在北京的高中学校中,学校还是会组织学生观看话剧或者带领学生自己表演话剧的。并且这个比例高达50%,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学校会组织观看话剧或者表演话剧,但是仍有大部分同学没有观看过话剧,这说明学校组织的力度仍然不够,而且同学对话剧的兴趣不高。并且有20%的同学不清楚,则说明即便学校组织话剧表演,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同学们对于学校组织的活动不知道。

(3)语文课上老师对话剧的介绍情况

学生们选择情况分别是“足够”14.67%、“较少”49.33%、“远远不够”16%。在高中阶段,有关话剧内容我们有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如老舍,曹禺等。即便如此,鉴于话剧在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并不是重点,因此对2/3的同学都认为老师们对话剧的介绍是偏少甚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高中这个最佳学习的时期,学生们错过了对话剧的了解,缺失了话剧最基础的有关认识,这也使得在后来的大学阶段以至于步入工作领域,更加难以对话剧培养更多的兴趣,这也是目前话剧没有被大多数人关注的原因。

(4)剧院受关注度

在对于高中生的调查中,发现,在知名度较高的剧院中,在高中生中的普及程度分别为“保利剧院”28%、“国家大剧院”49.3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7.33%、“八一剧场”8%、“蜂巢剧场”1.33%。可以看出,国家大剧院在众多剧院中占了大约一半的比例,因为它的知名度不仅在北京,甚至在全国都是最高的。而保利剧院位于海淀,对人大附中的同学来说,便利的位置也是他们选择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剧院的知名度和剧院所在位置对观众的吸引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5)受欢迎的话剧类型

在对于高中生的调查中,发现“宏伟历史剧作”28%,“外国名著演绎”32%,“青春时尚剧”16%,“市井小人物的故事”13.33%,“幽默剧”33.33%。该题选项的选择能够很好的反映出话剧目前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宏伟历史剧作”和“外国名著演绎”在选项中所占比例较高是因为同学在语文学习或者外语学习中有所基础,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也想观看与此相关的话剧。而“幽默剧”也占了大约1/3左右的比例,可以看出,现在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在把话剧当做一门知识来学的同时,也希望话剧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用来放松压力,这也是现代话剧的一大作用之一。

(6)话剧时长

第十题关于高中生认为的最适合的话剧长度,13.33%的同学觉得“60分钟比较合适”,42.67%的同学认为“90分钟比较合适”,16%的同学认为“12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而6.67%的同学则“喜欢更长的”。

(7)学生对于话剧的建议

在北京话剧改进方面,将近一半的同学希望话剧多做宣传46.67%,其次是希望话剧在演出剧作上多做改进37.33%,然后是希望票价改进32%,希望演出时间改进的同学有22.67%,较少的同学希望演出场次的调整,而仅仅有个别同学希望剧场建设改进5.33%。看地出来,话剧的宣传力度不够是同学们缺少关注的主要原因,而同学们对演出剧作也希望有更多的改进。其次,票价太高也是同学们走进剧院的困难,希望能多开学生场,降低票价。同时可以适当调整演出时间,周末和假期是同学们最能接受的时间段。同学们对剧场的建设并没有特别高的要求。

2. 大学调查分析

(1)每年看话剧的次数

从没看过话剧的同学在北航和和对外经贸大学竟都高达61.67%;每个学校选择每年一次的同学基本在30%到40%左右,只有民大达到了68.42%;每个学校选择每年两到五次的同学基本在10%左右,只有北影达到了38.33%;每年可以看五次以上话剧的同学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北影达到了16.67%,其他学校均在5%左右甚至更低。

(2)剧院受关注度

各个剧院对自己以及话剧这种艺术的推广宣传力度也不够。从调查数据来看,除北影学生外,了解或去过保利剧院的大学生只在10%左右,在北工商甚至只有1.75%。而人艺、国家大剧院的知名度显然高得多,平均有40%到50%的大学生都了解或曾经去过。在北影以外的学校,其他剧场如八一剧场、蜂巢剧场的知名度更小,但中青政的数据显示他们的学生了解八一剧场更多些,这可能与它们的地理位置较近有关。这说明剧场的宣传是十分重要的。

(3)受欢迎的话剧类型

从话剧类型来看,选择青春时尚剧和幽默剧的大学生占了大多数,选择这两种剧种的大学生占了总体的一半以上。例如北影有51.67%的同学选择了幽默剧,北交、北航、民大、工大选择幽默剧的同学都达到40%以上。而同样的问题,高中生的答案却很不相同。高中生中名著演绎剧和幽默剧都占33%左右,而青春时尚剧只有16%。

(4)受欢迎的剧作家

从剧作家来看,大学生对当代剧作家的了解是十分欠缺的。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老舍、郭沫若和曹禺有一定了解或喜欢,而对于姚远、欧阳予倩和赖声川等当代剧作家的了解就少的可怜。例如喜欢或了解姚远的在北航、北师、联大、北影、工大均为0%,其他学校也没有高过10%且基本在3%左右。

(5)大学生对于话剧、剧院的建议

从话剧本身来看,长度、价格和质量都是大学生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数据显示,关于长度这个问题,大学生的答案绝大多数集中在90至120分钟之间,而42.67%的高中生认为90分钟更合适;关于价格问题,选择“非常合理”的寥寥无几,甚至在北外、北航、联大和民大只有0%。选择“比较合理”的大学生平均占50%左右,选择不太合理或者价格太贵的占30%左右,但在民大,选择“价格太贵”的同学占到了47.37%,这可能与民大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有关;从各个高校的同学给出的建议来看,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认为现在各剧院在高校的宣传不力,他们普遍表示没有适当的渠道去了解相关的信息,以至于购票有困难;二是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话剧票价有降价的必要;三是大学生希望剧院推出一些有创新精神的新颖题材或内容的话剧,同时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也能追求一下数量的增多;四是部分大学生表示话剧应该更加平民化、大众化,它应该成为每个普通人可以负担得起、可以看得懂的艺术形式。这与高中生所给出的建议也十分契合。

(6)高校横向比较分析

从高校角度来看, 总体来说,北影在观看话剧次数、对剧场的了解、对剧作家的了解以及学校组织方面都遥遥领先与其他高校,这与他们学校的性质和专业有密切关系。

从数据上看,民大的学生大多每年看一场话剧,而且普遍认为价格太贵,这与民大学生的生源地及其经济情况有很大关系。而联大、城市学院的学生不仅观看话剧的次数较多,而且他们也普遍认为价格比较合理,这和三本院校开销较大、学生经济条件普遍较好有关。

从学科上看,北航、工大、北交等偏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对话剧的关注普遍较少。体现在观看次数、对剧场以及剧作家的了解、学校组织情况等方面,这可能与这些学生的学科和课业负担有关。文科类的一本院校如北外、北师、中青政等学校的学生虽然对话剧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但并不突出,这与各方面的宣传和学校的推动不足有关,而且,这些学校的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学生很少有时间去真正观看和关注话剧。

3.剧场访问调查及实地调研分析

(1)话剧受众

剧场反馈,繁星戏剧村的观众受众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开心麻花系列剧的受众集中在20-50岁,77剧场的受众主要在18-45岁,首都剧场的受众各个年龄层都有;通过实地调研,海淀工人文化宫的受众主要也集中在20-50岁之间,蜂巢剧场的观众主要集中在20、30岁左右,北京国话先锋剧场的观众的年龄也集中在20-40岁之间,而国家大剧院的受众的年龄区间更大,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有,主要集中在20-60岁之间。

观察情况基本和剧院所反映的情况一致。可见私营剧场的受众主要集中在20-45岁左右,对应的社会人群为大学生、中青年;而大型的国营知名剧场的受众面相对更广,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是现在话剧市场的主力军之一。

而根据我们的学生调查可以看到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看过话剧的次数不超多1次,其中50%的学生几乎没有看过话剧。而看过5次话剧以上的学生比例,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为16%,其他学校都为5%左右,可见话剧的学生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

(2)演出场次、票价、上座率及票房:

剧场反馈,繁星戏剧村每年演出话剧约有1000余场,平均上座率为60%,周末会出现满现象,年票房收入约有几百万;而开心麻花系列剧在千人以上的大剧场上演,上座率超过90%,每年有6部以上话剧上演,在北京地区约有400场;77剧场年上演的话剧数约有30余部;首都剧场年上演话剧12部左右,上演300余场,但是票房收入却高达7000万。通过实地调研,海淀工人文化宫、蜂巢剧场、北京国话先锋剧场、国家大剧院的上座率都还不错,基本上都达到了80%以上。可见,现在在北京市场上,剧院剧团所演出的话剧观众还是很买账的,都在票房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对比不同话剧的票价,我们可以发现,国家大剧院和首都剧场的票价明显高于其他剧场,最高票价都超过千元,平均票价500元左右;开心麻花系列剧、繁星戏剧村、77剧场、海淀工人文化宫、蜂巢剧场、北京国话先锋剧场的票价要低很多,200-300元已经算是vip票价,平均票价约为150-200元。票价的设定也直接影响到了剧院的票房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8家剧场基本上都设有50元的学生票,不过学生票数量少(据观察,每场不足20张),位置偏,只有小部分学生可以买到学生票。而150-200元的票价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考虑一下的,而500元的票价相当于一般大学生5/8个月的生活费(目前北京地区大学生生活费约为每月799元——武汉晨报,2013年10月22日),对于学生来说略显奢侈。

(3)受欢迎的话剧类型:

根据剧院反馈,目前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话剧类型有:爱情剧、都市剧、传统名家剧作、幽默喜剧和有深度、有话题性的剧作。

在学生调查中看到幽默剧和青春时尚剧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看来目前市场上受欢迎的剧作还是很符合大中学生的需求,这为话剧在学生中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4)对于大剧场和小剧场的理解:

剧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供演出戏剧、歌舞、曲艺等用的场所。《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无对大剧场和小剧场的解释。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认为“小剧场戏剧显然指的是在室内上演只有数百观众的戏剧, 其空间通常小于大剧场”。[1]小剧场话剧与大剧场话剧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剧场空间的大小,空间大的普遍为大剧场,而空间较小的一般社会上会认定其为小剧场话剧。因此“剧场空间对于小剧场戏剧的重要性, 而认识到小剧场戏剧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那较小的、非常规的剧场空间。”[2]学界对于大剧场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同时在学术专著中几乎没有提及“大剧场”一词。

不同的剧场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也不同,有的剧场认为并没有大剧场和小剧场之分。剧场普遍认为大剧场是投资大,由国家支持,座位、观众多;小剧场是小型剧场的简称,是研发的“孵化器”,座位、观众少。大、小剧场的区别还在于剧作上演的剧目形态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并没有大剧场与小剧场的绝对区分,这个只是人为认定的一个名称。不过一般看来,国营剧场、事业单位大部分属于大剧场,而私营剧场、公司制管理的剧场几乎全部属于小剧场。

(5)剧院针对学生的宣传措施及对学生的建议:

根据剧院采访,发现目前现在各大小剧院对于学生群体的宣传措施主要有学生票、学生公益场、校园代理和校园活动四种途径。

学生票上面已经分析过,数量少,位置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并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对于话剧的需求。

学生公益场和校园活动主要针对于部分高校的宣传,目前话剧比较青睐的高校主要集中于学生人数多、比较好的高校,如: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但是没有广泛涉及到其他的高校。

校园代理在现阶段并没有广泛的应用于话剧的校园宣传。

不过在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剧院对于中学生并没有采取什么宣传手段,分析原因为中学生在现阶段并不是话剧市场的主力军。但是作为未来话剧市场的潜在消费者,剧院剧场不应该放弃在中学生中的话剧宣传。但是由于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学校对于社会团体的有限制,所以我们认为对于中学生的话剧宣传应该是由学校的教学和话剧剧场来共同完成的。

剧院对于现阶段大、中学生、学校的建议主要有:

a. 增强课本上关于话剧的介绍,通过文本让学生了解到话剧这种文学艺术形式。

b. 增加学校内官方、社团的话剧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接触到更多有关话剧的内容。

c.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话剧,学校和社会剧场给予支持

 

  •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各项数据统计得出的结果,就话剧的生存发展问题,项目组分别对学生和学校以及剧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学生和学校的建议

(1)建议学校多组织话剧相关活动

话剧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所以他们很少有机会可以主动去关注话剧,学校应该在这个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比如组织一些剧目的演出走进校园、代售话剧票、组织话剧比赛等等。

(2)学生应有意识提升自身素质

学生在自身的观赏素质上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提升。从调查数据可知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更偏好更直观的娱乐方式如电影电视等,而且更偏好青春时尚的、搞笑的作品,这使得他们对当代优秀的话剧作家几乎不了解。而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相对高雅、文化含量更高,对于让广大青年跳出网络、体味生活与人性有着重要作用。学生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改善自己的心态,去除浮躁,为自己创造机会去体味意味深长的话剧。

(3)学校语文教育应加强话剧教育

高校的文学专业教师和中学的语文老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意识,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的教育不应只围绕考试进行,更应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经典剧目,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文学作品的伟大力量。同时,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引进一些话剧的片段,不但能增进学生对话剧的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对作品文本的理解。

2. 针对剧场的建议

(1)大力加强宣传力度

剧场应该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学生对话剧的关注度低、对剧作家不了解等问题主要与剧场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针对这个问题,剧场可以在自己选择的一些高校里设售票点,也可以在高校里张贴宣传海报,甚至可以在地铁里做媒体广告或灯箱广告让更多的人了解。

(2)降低票价

绝大多数学生对剧场的票价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剧场应针对大学生或高中生提供一定程度的优惠。比如说每个剧场都可以设一些等级的学生票,或者联合其他商场等做一些优惠活动、代金券等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建起微信公共主页,在为大家提供票务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例如“扫二维码即有打折优惠”的实惠。

(3)在剧本选择上有所突破

剧场应该广收剧本,优中选优,创造新剧、好剧,使话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新的突破。对剧场的考察可以证明,低成本小制作的话剧并不能提供太多的正面影响,所以剧场应该在话剧的类型题材、内容以及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追求更高质量、更能满足广大受众的话剧。比如可以面向社会征集剧本并举办剧本比赛、邀请幸运观众来观看排练、对受众的兴趣点做调查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发掘新剧、好剧,是话剧也走向可持续发展。

 

  • 创新点

1调查范围广泛

本调查着眼于北京地区的高中、大学和剧院,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2所高中,共发放75份问卷;走访12所高校,共发放720份问卷,收回707份问卷;采访、实地调研7所剧院。调查样本容量大,采访所涉及的人群大,涉及到了近800名学生,人群的选择范围广,选择了海淀区的代表高中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和东城区代表高中北京市广渠门中学作为高中部分的调查对象,选择12所处于不同档次、不同侧重的大学,如:外语类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师范类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类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理工类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综合类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选择8家风格不同的剧院作为采访实地调研对象,如:国家机构国家大剧院、国营企业首都剧场、以幽默喜剧为主的开心麻花剧组等,这都是在之前的调查中没有见过的。是本项目的创新之处之一。

2剧院采访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本项目在对剧场部分进行调查时采用了多种方法。首先,采用与剧场方面负责人进行面对面采访的方式,亲自前往剧院所属单位进行调查,在采访调查中,除了设计好的问题在采访中得到解答,还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加深对于话剧的认识与理解,并及时修正本调查中的不足之处。其次采用网络访问的方式对剧院负责人进行采访,通过网络辅助方式,大大提高了本调查的速度和效率。最后,通过实地调研、欣赏话剧的方式,使用观察法进行调查,通过欣赏话剧,本项目组成员对话剧有了全新的、全面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话剧的审美能力,可以更加客观的评价话剧,同时实地调研,通过观察在话剧演出中的一些现象,为项目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剧院调查,既增加了本项目的可信度,又提升了调查的意义,此为本项目的创新之处之一。

3高中、大学、剧院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本调查在细致、广泛调查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同时将高中、大学、剧院部分横向对比分析,分析高中、大学调查结果,发现在高中和大学的教育中的话剧教育的衔接问题、高中生和大学生对于话剧的不同关注程度和关注方向。并分析学校话剧调查与剧院采访、访问,发现学校教育与剧院的供应的不平衡与不对等。将高中、大学、剧院三个独立的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对学生学校和剧场建设部分分别提出意见建议是本项目的创新点之一。

4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调查研究相结合

本项目组成员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同时,加强了对于话剧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的学习作为本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阅读《戏剧艺术十五讲》、《中国百年话剧史稿》、《中国话剧表演史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史》等著作及《北京小剧场戏剧的现状分析》、《空间重构—文本新解和观演互渗—论小剧场艺术的若干特征》、《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变革》等学术论文,了解话剧的特点、特色,应用理论知识到实践中来。

5合作与分组行动相结合

本项目组成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在前期准备和高中、大学部分的问卷调查中,本项目主要利用分工的方式,进行2-3人小组学习、调查,提高了效率。在进行剧场部分的采访和实地调研时,我们主要利用合作的方式,小组成员一起行动,提高了采访的准确性。多种方式的使用是本项目的创新之处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世雄,空间重构、文本新解和观演互渗—论小剧场艺术的若干特征,戏剧艺术,2001,(6):12-18

[2] 胡星亮,论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艺术变革,江海学刊,2007,(2):198-204